云南日报:云南农业大学厚植科技精准扶贫优势 勇当科技扶贫生力军
文章来源:  添加时间:2017/4/5  文章添加:黄丽梅  点击次数:2174

 

云南日报:云南农业大学厚植科技精准扶贫优势勇当科技扶贫生力军

作者:吴伯志 盛军 等 来源:云南日报时间:2017-04-05浏览次数: 25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调研组

  最近召开的全省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动摇,科学有效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云南农业大学作为引领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农业人才,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多年来坚持“科技扶贫为主,多种扶贫方式并举”的工作思路,以“科技培训、人才培养、产业扶持”为切入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把学校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同挂钩扶贫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生物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特色紧密结合,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紧密结合,抓实科技推广示范,大力挖掘培育新型农业产业,努力拓宽精准脱贫、持续发展之路,在扎实有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发挥了科技生力军作用。

  推广农科技术 强化科技扶贫

  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发展滞后地区要摆脱贫困,只有以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新生产力形成,才能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云南农业大学挂钩扶贫工作主要集中在姚安县、南华县、镇雄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泸水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剑川县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七县一乡”。这“七县一乡”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生产条件艰苦,传统种植、养殖模式投入高、产出低、经济效益差,普遍存在发展举步维艰、创新缺少措施的情况。深刻认识到创新驱动、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云南农业大学,在挂钩扶贫区域致力于调整产业结构、培植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农学优势,以优秀的师资队伍、丰厚的资源设施、强大的科研能力为有力支撑,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精准开辟增收致富门路。

  加强新技术培训,增强当地群众科技意识。组织专家教授实地举办农业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院士学者和专家教授深入田间地头考察调研,对当地土壤、气候、水质各方面透彻分析,立足各地实际寻找最适合的产业发展方向。召集贫困群众进行技术培训,把“养什么、怎么养,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说清楚,讲明白。培训结束后,及时跟进培训效果,对贫困户进行回访指导,实地帮助解决种植、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同时,带领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和贫困户代表外出学习新技术、新理念,从苹果栽种技术到大棚蔬菜、中药材种植,通过实地看实地学,让他们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累计培训各类人员上千余人次。

  依托学校强大的科研能力和人才力量,结合当地资源优势,整合学校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以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领域为支撑,与挂钩村合作建立一批集生产、加工、销售和科研示范、成果推广转化、农民技术培训以及学生创业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在镇雄县,建立林果、蔬菜、畜牧专家工作站,派出教授博士指导实施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和地膜覆盖栽培等科技增粮措施的推广示范。推广种植秋马铃薯6万多亩,亩产近3000公斤。完成镇雄县塘房镇林口水库3000多亩生态旅游休闲园区规划。在澜沧县,联合中国工程院挂牌成立“院士专家扶贫工作站”,组织院士专家开展脱贫攻坚专项行动。成立“中国工程院澜沧院士专家咨询服务站”,重点实施“退耕还林种草养畜”“林下中药材仿生种植”“热带果蔬马铃薯种植”“茶产业提质增效”等产业发展项目。以澜沧县高级职业中学为基础,向国家教育部协调项目资金等教育资源搬迁建设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澜沧县分中心。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带领技术创新团队驻扎在澜沧县竹塘乡,围绕竹塘乡短、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投入专项资金300多万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开展科技推广服务。完成了100亩冬季马铃薯和20亩葡萄的种植,试验示范退耕还林地中仿生种植三七、重楼等中药材,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发放优质种猪和鸡苗发展畜禽养殖业。在泸水县,引种试种粮食作物新品种,筛选适宜种植的高产、优质新品种,进一步优化当地粮食作物品种结构。选派蔬菜专家服务设施蔬菜、生态蔬菜种植和冬早蔬菜开发。组织畜牧专家开展高黎贡山猪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在维西县,选派了13名教授、博士组建“迪庆藏区科技服务团”农大专家服务队,深入藏区开展科技服务,编制了《维西县特色产业发展精准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尼西鸡、牦牛、藏香猪等特色畜禽品种选育与保护、畜产品加工等项目。在剑川县,进一步巩固提升8年来的“3+3”校县联合行动成果,全面启动“十三五”校县联合共建,重点在农业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农业人才培养、农村信息化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在独龙江乡,建立马库村、巴坡村、孔当村重楼种植试验地,在巴坡村和孔当村开展草果林下套种试验。开展玉米及马铃薯新品种引种试验,筛选出适宜独龙江种植的玉米、马铃薯新品种。

  选优选准项目 推进产业扶贫

  产业是强省之基、兴滇之本、富民之源。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离不开优质高效产业的支撑。发展滞后地区要摆脱贫困、持续发展,尤其需要在产业创新发展上取得突破,找到和形成有特色、有奔头、能持续的产业,拓展贫困群众的增收和发展渠道。在农业产业特别是高原农业特色产业方面教学、科研成果丰硕且转换运用高效有力的云南农业大学,紧扣产业发展抓扶贫,以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为核心,努力在破解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困境上,出实招、下实功、求实效。

  产业化扶贫,科学规划,选准、选好扶持项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云南农业大学以扶贫点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综合优势,按照“项目推进,团队扶贫”的方式,搭建了蔬菜种植、林果栽培、药材种植、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基础设施建设、本土人才培养、教育扶贫、规划编制、电商扶贫、农校合作等12个扶贫项目,组建了项目团队,明确了团队负责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团队向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1100多万元,先后实施了姚安县木署村石碓窝11公里、罗家箐1.8公里进村道路硬化,南华县新华村冷水箐小坝塘蓄水2.5万立方米加固扩容工程,切实解决了木署村石碓窝、罗家箐村民出行难,新华村冷水箐400多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云南农业大学自筹资金近百万元,用于新建木署小学校园围墙和学生食堂、木署村和新华村太阳能洗澡室和公共厕所、新华村力耳地进村道路硬化等工程。在扶植地方产业方面,各项目团队通过多种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实施木署村生态蔬菜、优质水果种植、姚安县玉米节水栽培与青贮玉米种植、新华村新品种烟叶推广种植等产业扶贫项目,派出专家教授280余人次实地参与项目实施,切实保证了项目的科技含量。在蔬菜种植项目团队的指导下,展示高原多样化蔬菜品种生态园艺技术,培训农户种植生态蔬菜技能,打造木署生态蔬菜品牌,构建了蔬菜病虫害防控技术及配套物资协作服务体系。2016年7月,第一批示范种植生态蔬菜400多亩成功上市,除了供应本地市场外,还供应高校师生食堂和教工社区。据初步估计,木署蔬菜基地辐射带动了当地1800多亩蔬菜种植,全村实现蔬菜销售收入2100多万元。药材种植项目团队开展了草乌、重楼、茯苓等药材的种植示范和新品种药材审定登记,积极引进药材龙头企业实施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林果栽培项目团队深入木署村红梨种植示范基地举办了果树冬季、夏季管理技术培训,指导开展了梨醋、果酒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畜禽养殖项目团队向木署村、新华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优质鸡苗9200余只,贫困户户均发放鸡苗80余只,派出专家实时跟踪服务疫病防控。驻木署村扶贫工作队筹资5万多元购买500公斤玉米种、2000公斤洋瓜种发放给贫困户种植;驻新华村扶贫工作队捐赠价值近70万元的车厘子、红苹果树苗发放给贫困户种植。

  产销结合,解决市场问题。云南农业大学立足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将扶贫工作与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与专业合作社相结合、与科研成果转化相结合、与市场开拓相结合、与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探索出“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生创业+精准扶贫”的有益模式,把广阔的消费市场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链接起来,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帮助当地生态农产品走出大山,培育成为贫困户增收脱贫的特色产业,委托云南农业大学2014届毕业生创立的云南万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把贫困村的山药、萝卜、白芸豆等直接配送到学校师生食堂和全校教职工餐桌。积极引导毕业生创立的企业把生产基地建在扶贫点上,派出专家教授深入生产基地示范推广生态种植、健康养殖新技术、新品种,给予他们专门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建设大学生农场,让农户在参与发展产业过程中提升科技文化素质,同时让大学生在参与扶贫工作中提升创业能力。开拓农大周边大型社区市场,通过开设社区直营店,扶贫点生态蔬菜社区义卖等方式,让合作社人员培养开拓市场的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的电子商务学院、云南农业大数据中心等平台及资源优势开拓市场,利用微博、微信、微店等新媒体宣传途径,建立线上线下的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营销渠道。采取农产品直通车的方式,让产品实现“离田、出栏即上架”。

  阻断代际传递 助力教育扶贫

  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特色产业的创新,可以攻克一个地方当下的贫困。作为有着近80年立足云岭高原发展高等教育的云南农业大学,在倾力帮助挂钩扶贫区域解决当下贫困问题的同时,自觉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综合推进乡村教育发展,从根本上为挂钩扶贫区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摆脱世代贫困梦魇,打牢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教育基石。

  兴资助学,改善教育教学条件。自2002年开展扶贫工作以来,云南农业大学就着力改善贫困地区教育教学环境条件,保障适龄儿童就学率。15年来,仅姚安县前场镇一地,学校通过多方争取筹集资金达200多万元,先后为前场镇兴建小河庆莹希望小学、新村希望小学校,有效地改善了前场镇落后的教育教学环境。此外,还动员学校师生员工向前场镇贫困儿童献爱心,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救助儿童。截至目前,在全镇共计救助贫困大、中、小学贫困生1200余人,为700多名贫困小学生捐赠了价值14万多元的学习用品,累计捐赠电脑、电视200余台、教学课桌椅500余套,科普图书25000余册,捐资助学总数达42万多元。有云南农业大学的帮助和推动,姚安县前场镇的教育教学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全镇控辍保学率和教学质量从全县末位提升到全县乡镇前列。

  以身为范,传承责任使命。将开展扶贫工作与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农大学子。每年寒暑假,组织在校生和专家教师奔赴扶贫点开展扶贫支教活动。支教师生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师资力量薄弱的局面,为当地中小学校注入生机和活力。同时,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知识信息,给贫困地区儿童树立了直接的学习对象和榜样,能较好激发其学习动力,树立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通过支教实践,师生们切实加深了对贫困地区的认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真正成为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和学生成长的引导者。经过多年发展,教育扶贫已经成为农大师生的实践课堂,融入大学生培养和人文教育当中,引领学生长期持久地参与教育扶贫,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促使部分学生立志毕业后从事扶贫事业。截至2016年底,共有1100多名学校学生、120多名学校教师参与扶贫支教。

  做好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技能培训。授人千金不如授人一技。为提升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的素质水平和职业技能,云南农业大学免费吸收有意向的贫困青年以实习形式到农大相关产业基地、教学科研基地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能力培训。同时,按正常工资标准发放工资和补助,让贫困青年能够安心学习技术,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一方面结合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自身实际情况和培训意愿,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最少掌握一门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在培训结束后,对于回家乡继续从事生产养殖的,给予资金、技术上的扶持;想在外就业的,就有针对性地为其推荐就业岗位。

  (调研组组长:吴伯志 成员:盛军 李永勤李正跃 张郭宏 李国春 耿嘉 杨文江 沙本才 李国治 沈艳 杨锐英)

  文章链接:

  http://yndaily.yunnan.cn/html/2017-03/31/content_1137931.htm?div=-1

 

  编辑:陈智鑫

友情链接:中国法制在线  云南风  云南广播电视网  
云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