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在云南绿色农业发展中的生态价值
文章来源:学习强国  添加时间:2021/10/19  文章添加:zhf  点击次数:15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多个场合,多次论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等重要论断。由此,我国开始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新举措。发展绿色农业是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担当。而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的丰富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生态智慧在绿色农业发展中凸显了其重要的生态价值。

一、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在我国人民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功能拓展和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2013年5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今已公布了第五批。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认定工作正在进行中。

2013年至今,云南省已获批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云南广南八宝稻作生态系统、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和云南腾冲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等7个。其中,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和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早在2010年和2012年已分别入选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云南以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获批对于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全省绿色农业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都具有深远意义。

二、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在云南绿色农业发展中的生态价值

1.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与云南绿色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的农业,但并不意味着它是落后的农业,它是今天还有价值,未来还有意义的东西。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创造绿色品牌。

云南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尤其是众多连片的古茶山为中国所独有。云南古茶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绿色农耕栽培技术,顺应了发展云南高品质、无污染的绿色茶产业的生态环境价值目标。

全球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双遗产“云南普洱古茶林和茶文化系统”核心区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内古老的茶树与参天大树一起构成“远看是森林、近看是茶林”的独特茶文化景观。景迈山古茶林从茶树栽培、种植到茶园管理等各环节均体现了高超的生态智慧。

根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景迈山古茶林的抽样调查显示:古茶林内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种子植物记录有125科、489属、943种和变种。景迈山茶区内有记载的动物主要有观赏昆虫16种,陆生脊椎动物187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的物种有红瘰、黑鸢、疣螈和蛇雕等15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名单的有眼镜蛇、蛇雕和黑鸢等13种;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入受威胁物种的有黑眉锦蛇、原鸡和蛇雕等14种。

古茶林的茶园管理不施任何化肥农药,主要靠自然落叶、草本层和行走其间的牛粪等提供营养,靠茶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来防治病虫害。根据自然生态的变化,每年除草一次,一般为公历11至12月。每年适当修剪茶树杈枝。

在茶树种植上,景迈山世居布朗族与傣族利用古茶树与其他树种之间相生相克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索出利用生物多样性培育和管理茶树的地方性知识。如在茶林中栽种桂花树、多依树、香樟树或是姜科植物等等,其特有的香味会传递给古茶树,使茶叶“自有清香出九天”。相反,如果板栗树、核桃树、梨树、芭蕉、竹子或“红毛树”等在茶林中,茶树根系的水分会被抢夺,茶叶可能枯死,茶味也会相对苦涩。

景迈山古茶树林下种植方式,不仅有效维持了古茶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高效,而且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生态保护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与森林混生,景迈山茶叶具有强烈的山野气韵,而且还具有浓郁、持久的兰花香,符合高品质、无污染绿色茶叶标准。

景迈山茶农的传统农耕智慧在市场经济的价值回归,打响了景迈山古茶的绿色品牌,正昂首阔步走向世界文化遗产的明天。

以云南景迈山古茶林为代表的茶类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的传统农业技术与智慧与今天发展绿色农业,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价值目标不谋而合,彰显了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与绿色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2.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与云南绿色农业发展生态经济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经济价值目标追求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生态高效的绿色产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云南至今获批的7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无一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环境的协同进化,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长久地促进着遗产地经济可持续发展。高品质、无污染的茶叶、核桃、稻米和牛肉等农业文化遗产结晶保证了遗产地居民的食物与生计安全。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遗产地核心区冰岛村民委员会共有茶叶面积8959亩,可采摘面积5941亩,百年以上古茶树57022株,五百年以上古茶树10857株,年产干毛茶482吨。其中,冰岛自然村即冰岛老寨有五百年以上古茶树4954株,年产干毛茶31.5吨,其中古树茶7.8吨。2021年冰岛古树一类茶价格高达58000至60000元/公斤,二类古树茶约40000元/公斤,冰岛大树约9000至10000元/公斤,中小树约4000至6000元/公斤。高品质、无污染的冰岛茶让绿色农业的生态经济价值目标凸显,保证了当地茶农的生计安全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国家安全以及民族安全、绿色农业发展以及从农民自主应对自然灾害等角度,农作物地方品种的传承与保护都是农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广南八宝稻作生态系统”遗产地有记载和收集保存的文山广南地方老品种达31种,传承了物种的多样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腾冲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中的槟榔江水牛作为地方优良品种早在2008年已进入了国家重点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槟榔江水牛良种繁育通过林下种草,草上养牛,以生态经济目标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核心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光明村麦田里套种的核桃邻,果实生态、高产和美味。依赖于核桃林下的麦田栽种,核桃树得到松土、翻耕,并吸收小麦的清香。小麦虽因不施农药化肥,产量只有极低的每公顷约4000公斤,但是却成就了核桃果的高价值。成熟后的小麦直接就地粉碎,作为纯天然的牛饲料。遗产地人畜粪便又作为农家肥回归麦田,形成了生态化的农业生产循环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品牌的生态经济价值凸显。农业文化遗产地尊重自然的生态经济价值观念,彰显了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与云南绿色农业发展生态经济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发挥云南农业文化遗产丰富的资源优势,擦亮农业文化遗产绿色金字招牌,必将在云南绿色农业发展中体现出愈益重要的生态价值!

(执笔: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曹茂)

友情链接:中国法制在线  云南风  云南广播电视网  
云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2016